氣為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,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元素。中國陝西省平利縣中醫醫院院長劉長青表示,氣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是指氣的功能而言,氣有陰陽,氣隨著陰陽在變化,以便維持動的平衡,也由於氣在動,陰陽可以轉化,在臨床上,當陽盛就熱,陰盛就寒,若氣的升降出入停止,代表生命終止,也就是死亡。
劉院長在第一屆海峽兩岸藥王孫思邈中醫藥論壇中指出,傳統中醫認為,氣具有物質性也具有功能性,才能真正地、全面地反映氣的內涵,也由於氣在運動,所以必定有氣的消長過程,所以當人體臟氣旺,這時候就應注意節欲,臟氣弱,就應注意補養。
劉長青進一步指出,中醫有營氣、衛氣的說法,營氣、衛氣均由水穀精微所化生,營氣屬於水穀精微中柔和的部分,衛氣屬於水穀精微中剛悍的部分,而人的營氣、衛氣的循環運作,都是以經絡、經脈為載體來進行。
古籍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。」也就是營主內而屬於陰,衛主外而屬於陽,兩者間的運行必須互相協調,才不失正常運作,以及正常的防禦外邪的能力。
反之,若衛不和,失其常通,這時候人就可能出現惡寒發熱、無汗或多汗等症狀,以及抗禦外邪的能力低下等。
人體的臟腑、經絡等組織器官,都是氣的升降出入場所,所以氣的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;一旦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止息,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止,同時代表死亡。
傳統中醫認為,氣能作為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質,且有各種屬性。劉長青表示,臨床上常碰到陽虛的患者,在天氣溫暖時病情就減輕,天氣轉冷時病情就加重,這是因為人體內的氣必須要陰陽協調,當陰陽愈不協調時,病重愈會加重。
劉院長指出,任何事物都離不開陰陽,氣也有陰陽屬性的分別,例如天氣就有晝夜的循環。古籍《難經》有云:「氣者,人之根本也。」,《黃帝內經》則說:「氣實者,熱也;氣虛者,寒也。」衛陽的氣在白天循行於人的皮膚表面,清晨時陽氣初生,到了中午陽氣旺盛,日落時陽氣就衰弱了。
劉長青進一步指出,天氣有四季循環,人體內的氣也會隨著發生變化,以脈象來說,春脈弦、夏脈洪、秋脈浮、冬脈沉,這種現象在傳統中醫稱為時脈。古籍《傷寒論‧辯脈篇》指出它在診斷上的意義,例如立夏診出洪大脈,這是時令的本位。
從氣的觀點上來看,天地的氣和人氣是相應的,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概念,是有共同性的,由此可見時間因素的重要性,也就是氣的陰陽的重要性。
(資料來源:感謝:pamela.p 提供-2010.09.14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