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北宋年間包拯為開封知府時發生在民間的一樁逸事。

有一個村莊住著一個十來歲、腿患殘疾、父母雙亡的孩子,生活十分困苦,

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。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,往來村民和路人

需涉水而過,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。

 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。但年復一年,誰也沒想改變它。人們能夠

看到的就是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,堆在河邊。人問其故,孩曰,要修一座

石橋,為鄉鄰行走方便。眾人不以為然,認為孩子在說瘋話,大多哈哈一

笑了之。

可是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石頭堆成了小山。鄉鄰開始改變認識,並為這個

孩子的精神所感動,投入到了撿石、採石、修橋的行動中。

 鄉鄰請來了工匠,開始建造石橋。這個殘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。橋尚未建

成,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。人們痛惜、怨恨,怪老天不公。

這麼可憐的一個孩子,一心為大家,卻招來這樣的報應。可是這個孩子毫無

怨言,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幹著力所能及的活。

 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成了。眾人歡呼喜慶之餘,無不將憐惜、讚嘆的

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,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。

孩子雖然甚麼也看不到,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。

 

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,壯壯行色。可是一聲震耳

欲聾的巨雷過後,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,倒地身亡了。眾人驚呆了,

隨後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,嘆息孩子命苦,指責蒼天不公..............

 

 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至此。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

孩子鳴不平討公道。

 質問相爺:好人為何不得好報?今後好人何以做得?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

被村民情緒所帶動,揮毫疾書,寫下了 "寧行惡 勿行善" 六個字後拂袖而去。

 

 回到京城,老包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見聞奏明皇上,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。

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,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

那樣六個字覺得不妥。

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。原來前些天,皇上新添龍子

,十分招人喜愛,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,特意讓老包去看看。

 老包見那孩子肌膚如雪,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。近前一看,正是自己寫的

那六個字 "寧行惡勿行善"。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,趕忙伸手向字擦去。

說來奇怪,字瞬間蹤跡全無。

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老包抹去(別人看那行字只是一個胎記),唯恐

抹去了福根,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。包拯連忙跪下,口稱罪臣該死,將題字

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。皇上甚覺蹊蹺,命老包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。

 老包拯上陰陽枕到地府一遊,真相盡顯。

 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,罪業甚大。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。

神原來安排,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;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;

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。

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,但痛改前非,只想為別人做好事。於是神就讓

他一世還兩世的業。讓他崩瞎了雙眼。可孩子不怨天尤人,只是默默的為別

人做好事。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,所以雷擊斃命。

閻王爺問包拯,三世惡業一世還,你說是好還是不好?一世還了三世業,

為他專行善事,心裏只是想到別人,毫不考慮自己,某些方面已達到

"不修道已在道中"的境界,積德甚多,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,

享受天子福份。

 (摘自網路文章)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潘芊頤 的頭像
    潘芊頤

    潘多拉的能量空間

    潘芊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